第501页(1 / 1)
('
……
燕长青这一顿饭都没吃完,老杨都跑过来了:“燕总,出来吃饭啊?”
燕长青无奈得很:“杨乡长今儿得空了?”
“要想忙天天都能忙,想有空也能忙里偷闲。”杨乡长笑呵呵地扶了一下头上越来越宽阔的发际线,然后冲着后边叫道。“李老板,看燕总吃啥,给我们也来几份。”
他还不如燕长青自在,至少他就不可能一个人出来跑,身边肯定少不了人,毕竟一出来指不定看见啥,就得指挥人去做。
燕长青问道:“最近乡里不是没啥大事儿吗?”
“没啥。”杨乡长说着又小声问道。“涨水的话,你估计咱们这儿问题大不大?”
“问题不大,不过也得准备点麻袋啥的,到时候把镇子口堵上。”燕长青说道。
“这个没问题,你这边有消息出来,我都让人准备了。还让人准备了救生船啥的,有备无患嘛!如果真没事儿,到时候我打算在河边,让人搞个像大城市搞的那些划船的项目,你看咋样?”
燕长青支持:“肯定能行啊,咱们这里这么多人,到了周末都没地儿玩,你多搞点玩乐的东西,大家周末也能出来乐呵一下。”
“河道还是有些窄,不过问题不大。”杨乡长笑呵呵地说道。“回头这些救生船也能用上,主要是娱乐大家嘛!对了,我还想搞个电影院你看行不行?老电影院那地儿不太行了,干脆扒了重建一个……”
燕长青继续支持:“都是好事儿啊!这有啥好说的,干就完了。老电影院那房子不是挺结实吗?扒了是不是有点浪费,想想能不能搞成别的?”
“那要不看有没有人乐意搞,搞个室内溜冰场?”杨乡长瞬间就有了想法。
燕长青想了一下老电影院,那个电影院的年代有些久远了。
不过青砖大瓦建出来的,里面的木料也挺好的,应该是某个年代大建设搞出来的东西。
那年头的东西,突出个实在,BR县里的几座老桥,看着老旧破,加固一下过大车照样轰隆隆地跑,找了专家来检验,人家都说了,这玩意儿再用个几十年问题不大。
这个老电影院也是如此,他记忆中自己多年后回来,那电影院几十年没咋用过,还在那里屹立不倒。
包括里面的‘坐席’,其实就是一排排的水泥墩子,当年建设的太实在了,也是大青砖垒的外边糊水泥,扒起来都费劲儿。
不过毕竟过时了,至少对现在的桃树乡来说,是过时的东西。
现在都有VCD大彩电了,谁还乐意去看坐在那冰冷的水泥墩子上看电影。
老杨说的新电影院肯定不会再那么简陋,肯定是搞的高档一点,回头给那些这年头比较‘小资’的年轻人们提供一个娱乐场所。
不过接下来老杨又说了一个事儿:“你说咱们乡里搞个电视台行不行?”
燕长青记得好像是搞过的,就一段时间,应该是未来的某个时间点。
那时候镇上没东西可播放,也没个播音员啥的,就是一直放电影,中间穿插点广告。
所以桃树乡电视台还是火过一段时间的,都是盗版港台电影,反正有什么放什么,没有了就重复播放,很受年轻人欢迎。
可惜没多久就取消了。
但是现在燕长青也没打算打消老杨的积极性:“现在镇上其实人不少了,企业还多,搞起来应该问题不大。你想搞就试试呗,大不了干不成再关门。”
“我也是这么想的。”老杨笑呵呵地说道。“咱们找点专业人士,回头给乡里这些企业做广告啥的,一来方便乡里的企业,二来还能增加收入,有啥消息了还能直接在上面通知一下,挺方便的。”
燕长青不知道未来到底能发展成啥样,只能点点头。
反正现在啥都免费,虽然已经开始流行闭路电视,但是很多农村人是不安装那个的,月月收钱的事儿,没人乐意,大部分人还是觉得,自家架个电线能看几个台就行。
老杨见到燕长青话就多的很,吃着米线还继续说:“对了,我还打算扩建一下医院。咱们乡卫生所现在太小了点,现在医生们都在外边搞自己的小诊所,我打算把卫生医疗也搞起来。”
“都是好事,不过这个和我说不着吧!”燕长青说道。
“你那不是还有个小医院吗?”老杨解释道。
“我那是方便附近的人,这离了二十来里,现在乡里几十万人,俩医院算个啥。”燕长青无语。
“几十万快不止了。”老杨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叹气。“这眼看就要过百万了。咱们一个小乡镇,发展到现在,有时候我想想都和做梦似的。”
“原本还不到十万人的乡镇,都是县里的人口大乡了。现在居然这么多。外来务工的还越来越多,咱们的基础设施年年建,年年跟不上形势啊!”
燕长青笑了起来:“这还不简单,你现在可是大权在手。我建议你直接按照省城的那些规划来搞,路政街道啥的都按照省城标准,对了,排水系统不能按照那个搞,得按照国外的搞,使劲挖……”
省城那排水系统,啥都不说了。
当年有人说省城是天天挖沟,问题是挖了那么多年,呵呵,该出问题的时候,一次没少过。
老杨想了半天:“要是这么说,我的格局还是小了点。还是你看的远,我觉得就要这么干。挖一次以后一百年都不过时……”
他没说的是,反正乡里有钱,他现在把事情办好,将来走了也免得别人再拿这个瞎折腾。
关键是修路挖下水道之类的事情,很影响人们生活的,折腾一次就够了,年年折腾的话,那也太折腾了。
俩人聊到吃完饭,老杨还非得拉着燕长青去乡里坐会儿,还理直气壮的表示:“你眼光长远,我到这年纪了,能看到的就是咱们乡这几十里地,现在我天天都忙的不行,你也给我掌掌眼。”
燕长青也没法,只能跟着去了。
……
时间过得飞快,转眼又到了过年,又是一年民俗节,而后去岛国前苏看酒厂,去澳洲酿葡萄酒……
不知不觉,时间就来到了六月。
洪水如期而至。
不过比燕长青记忆中,多了许多准备,虽然依旧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儿,但是因为准备措施到位,造成的灾害至少比他印象中小了许多。
还不错,酒厂又上了一次央视新闻,是点名表扬的,毕竟捐献了那么多提前准备的物资。
其实物资也不值多少钱,但是在灾情面前,提前准备的物资可比钱好的多,更何况燕长青还有提前预测……
不仅如此,燕长青还把直升机派了出去。
然后他就……开着借来的直升机,拉着杨乡长在全乡到处跑。
借来的是小直升机,只能坐几个人的,就是民俗节来的那一架小的。
他的那一架比较大,能运送物资,送到灾区能派上大用场,指不定就能给这直升机挣点功德回来。
杨乡长还在直升机上了一套大喇叭,沿着河一边一边播放着防汛安全知识。
燕长青也不是只开着玩的,他还研究。
燕二河一直催促他搞飞机研究,他也确实研究了,但是他就一架样本,而且对目前的情况来说,自家那一架飞机还有点太高端了点。
所以这种小直升机才是目前他能研究的,现在开一开熟悉一下,等停下的时候就借着检修多联系自己看的那些资料上的理论,至少能提升一点水平。
当然这架飞机又太低端了点,燕长青这几次去前苏那边看过,还是要选一个在前苏算中间水平,在本地算高档的飞机搞一下试试。
不过这个不着急,反正只有燕二河着急,他是不着急。
但是也许是注定燕二河的飞机一时半会造不出来,很快,燕长青就顾不上别的了。
', ' ')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