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9页(1 / 1)

加入书签

('

“那行,我让人了解一下,把情况调查的清楚点再和你联系。”杨乡长闻言有点无奈,我好歹一乡长,你好歹一老总,咱能不能有点法律意识——心里怎么想都无所谓,大家心知肚明就行,你能不能别笑出声?

不过要往好处想,这说明燕总没把咱当外人啊!

杨乡长心情复杂地想着,然后叫人过来,安排人去搞调查了。

他明白燕长青的意思,借着这个机会多招几个人,把消息放出去,以后见义勇为的人就更多了。

风气嘛,想变得更好也容易,大家一起努力就行。

所以这个开头必须给办好点,远的地方咱管不着,至少在自家乡里,把这种风格发扬光大。

……

燕长青忙完一件大事,心情愉快,同样愉快的还有陈有亮。

他跑来找燕长青商量一件事儿:“听说了吗?现在乌克兰那边情况挺乱的。”

燕长青纳闷:“那边就没好过吧?从分家到现在,不都一直和前苏一样,也不止乌克兰吧,周边其他小国现在都不咋好过。”

“不是说最好的大运输机在那里吗?你说咱们有没有机会买一架回来,那可是大家伙,一趟能运一百多吨的货,一架顶咱们买的两三架……”

燕长青明白了:“你就是不死心,想着买就买最好的吧?姑父,你膨胀了啊!”

确实有点膨胀,不过倒是也不算啥,这年头膨胀的人多了,陈有亮这真不算啥,身为一个曾经的‘铁窗人’,其实陈总比大多数老总们,都更有法律意识。

燕长青想了想:“那你去联系一下试试,看有没有希望。他们应该和前苏一样,经济不行啥都缺,咱们这里刚好能调物资,也是个机会。”

知道后来情况的他,当然知道现在机会最好。

因为现在乌国和前苏关系正亲密无间,还是有合作可能的。

以后咋样,那叫一个没法说,本来一家人变成两家人就算了,最后还闹的打了起来。

陈有亮兴致很高,他跑广城那边,刚好有个懂行的,知道他从前苏买飞机,遗憾地说了一句,那边正闹腾,机会难得,应该试试更好的飞机的。

他就来劲了,现在得到了燕长青的‘支持’,一转头就赶紧……看媳妇去了。

买飞机是大事,还是没生孩子重要的。

第266章 大飞机 声音 起飞

陈有亮在大燕庄待了两三天就回了市场那边。

这个季节市场那边会更忙点,必须要有人在那看着。

市场的发展一直有个问题,一开始在里面做生意的人,现在一个个都成了以前大家鄙视的‘狗大户’,问题就来了,这些狗大户们,只信服陈有亮或者燕长青。

平时还好,有时候陈有亮人不在也没啥问题,但是到了过年忙起来,而且开始财务汇总的时候,他不在就有点不行,那些大老粗们性子上来,别人来说都不管用。

燕长青倒是没这种烦扰,酒厂还是好管理的多。

早年的老工人们现在都成了大大小小的领导,有这些人和老万几个老成持重的人在,燕总爱干啥就干啥。

更不会耽误他一大早去河里泡着,亲近水。

天气转凉的好处还是有的,远处是热热闹闹的电站酒厂,但是往上游过了新桥,再走一段路就和以前一样,还是没啥人。

燕长青白天在诊所坐诊,或者火电站检修查看情况,或者酒厂溜达着给人指点,就是不怎么干活。

到了晚上他就精神了,干到半夜去睡觉,睡两个小时去河里泡着,到天快亮去拉二胡打拳,一直到开吃早饭再回来。

说起来一天只睡两小时,实际上他的生活相当悠闲。

不过所谓的控水进展并不大,控水的本领没开发出来,倒是游泳和呼吸的技能跟着涨了不少熟练度。

然后另一个意外之喜则是,他把秸秆酒的出酒率给提高了一点。

虽然依旧没啥用。

……

秸秆酒是他没事自己瞎研究的,从一开始酿酒,他就想这么干了。

用红薯酿酒,用高粱玉米杆酿酒,因为这些在村子周围最多,当时他酒厂刚开业,想降低成本来着。

那时候想法多的很,等到有钱有闲了,他就一一尝试了一下。

再后来,他就把这些纯粹当做自己的爱好,研究一下搞着玩,图个乐趣。

原因也很简单。

红薯酿酒确实可以,但是原材料成本降低了,加工成本上升了,而且红薯酒的口感还是差了点,需要他花费更大精力才能达到高粱酒的水准,不如直接高粱玉米省劲儿。

而秸秆就不用说了,出酒率太低,就算现在他有三级的酿酒技术,那个出酒率依然达不到他理想中的效果,工作量还大,也不怎么划算。

再考虑到未来,人工成本会越来越高,他就只当成兴趣,没事自己研究着玩,没打算量产这玩意儿。

虽然以他三级的酿酒技术,完全可以保证酿出来的酒适合大众的口感。

……

陈有亮回去没几天,杨乡长那边传来了消息,把几个见义勇为的人都送了过来。

这种小事老万就能安排,不需要燕长青管,只需要他表露个态度就行。

当一个人的态度能和许多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时,那他的态度自然会有很多人关注。

厂里新招来几个人,安排的工作还是相对轻松的,比一些原来工人的待遇还好,事情都不用宣传,就传了出去。

杨乡长要的就是这个效果,借机宣传燕老板对见义勇为大力支持。

效果目前还不知道,但是影响很不小,日报的记者都来了一趟采访了几个见义勇为的新工人,而后还上了本地电视台的新闻。

上新闻现在对酒厂来说根本不算新鲜事了,年缴税是以亿为单位的,在地方上不管什么事儿都值得上新闻,毕竟还关系到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的吃饭问题。

这种宣传燕长青是比较支持的,特意让老万去接受了一下采访。

至于他自己,小事儿不值得自己出马。

……

转眼之间,大飞机到货了。

西阳市飞机场大概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,大燕庄和附近几个村子的闲人,包括不闲的人,也都抽出时间来,到飞机场参观飞机来了。

飞机场外边停的大货车都排了好几排,停车场都不够用,外边的道路上也停了一长排车。

也没人说货车拉人不安全啥的,一车车的吃瓜群众,兴高采烈的,和自己买飞机了似的。

酒厂和市场有关系的人现在太多了,知道这飞机是燕总陈总俩人买回来的,一个个的觉得自己脸上有光彩——这俩人可都是自己乡里的,以后出门吹牛都多了个话题。

市里县里都来了人,一开始看到来的人太多,还派出来一大批负责治安的,生怕这些人进来在飞机场乱窜。

不过发现有点多余,人们在荣誉感爆棚的时候,自觉性特别强,虽然吵吵嚷嚷的,但是都规规矩矩地待在划好的区域内,根本没越线的。

西多罗夫那边的服务精神极好,虽然他本人不能再来,但是安排的除了飞行员,还有教练和维修工程师等,来了十几个人。

教练是来负责培训飞行员的,短期内可以请他们的飞行员,但是长远考虑的话,备用的必须有。

三方人都担心一个问题,万一将来要是再出点什么变故,这些前苏人必须回国的话,那飞机不就成了摆设?

实际上他们担心的都有点多余,未来前苏和华国这边的关系没再恶劣的像前些年那次,搞到所有人都回国的地步。

但是燕长青知道归知道,又不能说出来,这些年国际形势变化一天一个样,别人有这种担心也正常,反正这安排也不多余,培训就培训吧!

……

燕长青过来就钻进了资料堆里,至于其他需要接待的活儿,都是陈有亮干。 ', ' ')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