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7页(1 / 1)
('
主要还是让爸妈先熟悉一小片环境,之后再慢慢扩大活动范围。
不然一下子转太多地方,走马观花之后,最后什么印象都留不下。只知道人挺多,楼也高,车也多……
李秀妮还指着那大吉普给儿子说了:“看看人家大城市的吉普车……”
燕长青就给她当解说:“这是帕杰罗,是外国的吉普,价钱贵着呢,一辆车几十万,和咱们那的不一样。”
当然不一样,比如别看他们进口车,看着挺大还气派,其实连耗油都比不上镇上的吉普,还不锻炼人。
毕竟家里那边的吉普,百公里耗油十二升还要加几个小伙子——推车多锻炼人的。
不过感觉挺离谱的,这车得几十万了,现在沪城房价才一千到两千每平方的样子,一套百平方的房子都买不起这车。
怪不得这年头流传一句话:“屁股下边坐着一栋楼。”
如果买这车的钱拿到小城市,确实是换一栋楼绰绰有余。
……
李秀妮在第二天就开始逐渐适应了,反正这里很多都是没见过没听过的,习惯了就好。
而且儿子找了份报纸给她指着说了,咱家也有钱,别看这里是大城市,你看看这上面的物价,只要咱们想,随时可以在这里买一套房子,也住在这大城市里。
但是第三天早上她就又开始唠叨起来:“这孩子傻了是吧?就不能有一天的好,天天一大早的往外跑,今儿个又是去哪儿了?”
“啥股票交易柜台,这啥地方,大海你听过吗?”
“没听过那就下去问问。唉,这孩子一点都不让人省心。这么大城市,也不知道跑个啥……”
结果下去一问,发现地方有点远,还不是一般的远,李秀妮当时就震惊无比:“还要坐车去,那么远吗?”
人家给她解释,公交车,不算多远的。
好在李秀妮没问出来,既然不远还坐啥车,走过去不就行了!
从出门就开始花钱,现在花习惯了,坐车就坐车吧!
反正儿子都交待过了,万一实在找不到路,就不能心疼钱,去坐出租车。
这可是大城市,有出租车的,儿子已经带他们看过了,知道什么样的车是出租车。
给出租车一说地方人家就知道,方便的很。
……
两人这一天又体验到了啥叫到处瞎转。
坐公交车前还要先问一下,能不能到哪儿,不然不敢坐,怕坐错方向了。
公交车上转一圈,下来要好久才能分辨出东南西北——实际上李秀妮已经分辨不出来了,全靠燕大海。
不过还好,两天在宾馆附近转悠,他们适应的还挺快。
至少证明燕长青的一番苦心没白费,先在一个小范围混熟一点,有助于让他们放缓心情,不至于一直处于迷迷糊糊紧张的状态。
还要不时地问。
燕长青传授过两人经验,要找看起来心情不错,比较热心的那种。
可能会有些语言不通,不过两人运气还挺好,还遇到了一个热心的阿姨,觉得说不太通,喊一嗓子找了个会说普通话的老头过来,帮他们又指点了一番路。
难是难了点,不过看到儿子的那一刻,总算值了。
当然埋怨是少不了的,不过燕长青表示,很值得。
至少老妈埋怨自己的时候,不再像以前那样,都不敢大声说话了。
……
等老妈不说了,燕长青笑嘻嘻地拉着两人,站在一个挂牌子的门口,要给两人拍照。
李秀妮嘀嘀咕咕:“这两天你都拍了多少照片了,胶卷不要钱啊,冲洗不要钱啊!”
燕长青振振有词:“你看看,以前你知道啥叫胶卷吗?东西拿来就是用的,要是不拍照,我不是白背着这玩意儿来了嘛!来来来,这边看,笑一下……”
拍完后很得意:“妈,你们俩记着这个地方,很快这地儿就没了。这张照片,以后可具有历史意义。”
李秀妮瞪了他一眼:“历史个屁,是不是还得再给你照啊?拿过来吧,我就站这儿,你站我刚才站那,省得我调焦了!”
变化其实一直都有,只不过身处其中的人没注意罢了。
只听李秀妮的话,什么调焦之类的,谁能想到她不久前还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村女人,家里连电都没用上,连照相机都没摸过,连县城都没去过的呢!
燕长青也美滋滋咧着嘴站那里,让老妈给自己拍了一张,不放心老妈的技术,让她又多拍了几张。
燕大海就站着看老婆儿子斗嘴,反正俩人一直这样,他习惯了。
只要不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就行——看儿子被唠叨和自己被唠叨,那可是两回事儿。
李秀妮虽然爱唠叨了点,但是儿子说什么,她其实都很少真的反对,最多嘴上反对一下。
燕长青笑呵呵地接过相机:“这里是能买卖股票的地儿,现在股票还少,地方也小了点。等等以后就会发展起来,到时候牛起来的时候,你就可以拿着这张照片告诉他们,当年这里还是这个样儿……”
现在还没证券交易中心呢,只有这里的证券交易柜台,股票到现在还不到十只。
要等今年年底,才会有证券交易中心挂牌成立。
再然后,这里就会变成现在人们根本想象不到的财富中心。
为什么燕长青这么清楚,因为曾经的他,出门打工之后,才知道有个杨百万,靠炒股发了大财。
于是他努力打工赚钱,认真研究杨百万的发家史,终于在某年踏入了股市。
在股市浴血奋战一年多之后,他以比当初走出小村来打工还巨大的热情,再次投入了打工之中。
从此坚信只有流汗才能挣钱,由一个总是抱有幻想,时刻想着天上掉馅饼的打工仔,变成了一个再也不去做梦,兢兢业业的打工仔!
第118章 打破幻想 变化不大
实际上折腾几天下来,燕大海和李秀妮已经开始逐渐适应了这里。
俩人的穿着在这里都算是时尚的,只要不再畏手畏脚,完全就是两个来旅游的外地人,看着并没有他们自己想象中的土气。
最大的原因还是有底气。
燕长青带他们来的最后一站,还是那个小公园。
然后笑呵呵地说道:“其实去年这座城市的平均工资,也才二百块左右。一年他们也就挣两千来块钱,还没咱们村老蔫带女儿摆摊挣的多呢!”
老蔫都是村里干的比较差的了,当然还有压根干不成的,那些就不用说了,只能去市场里,白天帮忙搬货晚上扛枪当守卫。
燕大海两人都有些发愣,李秀妮忍不住问道:“大城市才这么点工资吗?”
实在是过年时间,一群跑生意的乡巴佬们,动不动谁哪一笔就挣了几千块,谁今年估计都能落好几万的,让李秀妮的眼界提高了。
更何况还有燕二河隔三差五回家溜达,给俩人也说了不少市场里的情况,什么货款啊工资啊谁干了一笔啥生意挣多少钱的。
鸭头洼那边曾双喜老头是几个村子除了燕长青,第一个买大货车的。
也就是他带头,其他人们才开始联合起来,纷纷凑钱买上大车,晕乎乎开上就跑了起来。
一辆大车多少多少钱,跑一趟挣了多少多少钱。
燕大海李秀妮现在可是村里的最有钱的娃的爸妈,这些消息都瞒不过他们。
所以才有李秀妮这句离谱的话,她都忘了,当初他们两家加起来,都凑不出来一辆自行车的钱。
……
“上班的工资少,但是有钱人可多,你忘了路上那么多车了!”燕长青提醒一下老妈。“这里的经济发展快,有些做外贸的,都是和外国做大生意的,上班的和大老板们可没法比。”
“也是。”李秀妮点点头。“也不知道咱们那啥时候有这么多车,几十万的车,啧啧……”
“迟早都有的。”燕长青呵呵笑着说道。“咱们现在生意还小,以后还会越来越大的。” ', ' ')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