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2页(1 / 1)
('
谢余顿时笑了起来。
他自然知道,孩子对老人的诱惑有多大。
于华就于文君这么一个闺女,要是闺女生孩子了,不让他这个姥爷抱,估计于华能跟谢余拼命。
于文君白了谢余一眼,最后还是点头道:“好好和父亲说,别气他。”
……
翌日一早,谢余带着烟草和烟斗,找到了于华。
看着谢余手中拿的东西,于华也笑了起来:“我正想说这事儿呢。前日下人说,你带来的几十个箱子里,装的都是这东西,当时我就打算问你了。”
“你从哪儿买了这么多的烟叶?是打算卖吗?据我所知,这东西可不太好销啊!”
看来于华也知道这东西。
谢余点了点头道:“不好销是因为这东西还没普及开。等这烟草普及开了,整个大雍朝上上下下全都把这当成一种风尚,那就好卖了!”
“整个大雍朝?”于华摇了摇头,“怕是不太好办吧!”
谢余笑了起来:“好办我也不会来找岳父您了。”
谢余趁机示弱、诉苦,言说自己经营山寨如何如何不易,要管着几千人的吃喝拉撒。
前期好不容易赚的几十万两银子,现在也捉襟见肘了。
所以他这次来,就是想请于华出山,到甫城帮他赚钱养寨子。
“您要是不去,不消两年,白王寨怕是就维持不下去了。到时候我一穷二白过苦日子无所谓,可文君和我们的孩子,总不能也跟着一起吃糠咽菜吧?”
于华也被谢余这番话给说的笑了起来:“你这小子,倒是挺会说。我就不信,你能让文君和我那孙子吃糠咽菜!”
“外孙!再说了,是男是女还不一定呢。”
谢余纠正道。
于华瞬间气得吹起了胡子。
“不去!我已经老了,不想再折腾了。”
果然如于文君所料,于华不想离开这里。
可是……于华对于族人表现出的那种疏离感,谢余是真真切切的看在了眼中。
他不相信,于华是因为对于族人有感情,才不愿意离开。
就算他在这和于族人处出来了感情,这感情还能比得上于文君?
那可是于华从小疼爱到大的亲闺女。
谢余仔细思考一番,最后尝试着问道:“岳父大人,您不愿意和我们过去,可是因为……大伯?”
于华脸上的笑容顿时一僵。
谢余瞬间心知肚明。
他笑了笑,最后对于华说道:“岳父大人真是替文君、替我操心甚多。可如果因为大伯的原因,岳父大人不愿意随我们回甫城,我只能说大可不必!”
“您把咱们家和大伯之间的关系,想得太简单了!”
于华看着谢余半天没说话,许久后才长叹一口气道:“是你想的简单了啊!”
「求票。」
第266章 :试一试
于华当年尚未发迹的时候,还只是山西一个老实巴交的小农民。
不过族中一个亲戚走南闯北,见过不少世面。每每回乡,总能引来一片羡慕的眼神。
当时娶不上媳妇儿的于华就想着让这位亲戚带一带他。
后来跟着这位亲戚到外边的世界逛了一圈后,于华才发现,做生意并不如他想的那么简单!
许多时候,没有关系、没有背景,你生意做得再大,在别人眼中,也不过是一块肥肉罢了。
于是于华回乡后,翻遍了族谱,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丝能和当时兵部右侍郎于骞有关联的内容。
之后于华带着族谱,跑去于骞家门口守了几个月,终于得见这位大人物。
从那以后,于华得到了于骞的照顾,有了靠山,开始发迹!
正是因为如此,于华才明白,朝中有人是一件多重要的事情!
如今谢余带着女儿在甫城那边定居,虽说于骞对谢余有诸多照顾。但这也是建立在亲情的关系上的。
而这并不牢靠的亲情关系靠谁来维系?
自然是于华了!
倘若他也离开了于骞的宗族,那不需要太长时间,只消于骞回来两趟,见不到于华,这两方之间的情谊就会断了!
“您以前在山西的时候,不也没怎么往这边来吗?”
谢余提出了质疑。
“不一样的!那时候你大伯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,巡抚山西、河南两地。他有段时间,更是常驻大同府。当时我与你大伯几乎三天两头见面。”
“现如今,他贵为兵部尚书,更是内阁重臣,已经没法再常往山西、河南两地跑了。我又不能专门跑到京城守着他,那样就太过谄媚了!”
“所以守在这里,便是最好的选择!君子之泽,世远则疏!你大伯是我们好不容易才找来的靠山。倘若我随你们去了甫城,那这靠山以后一旦没了,就没那么好找了!” ', ' ')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