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6章 方国珍的小心思(2 / 2)

加入书签

苏星云深刻理解了共和经济的现状,但许多外地来的商人却对此感到困惑。从某种角度来看,共和治下的这片土地实际上非常富饶,无论是田野里长势良好的庄稼,还是规模宏大的匠坊,都彰显着这里的繁荣。这里没有乞丐,民众面色红润,与那些面带菜色的地方形成鲜明对比。

这些外地商人还注意到,这里每个人的精气神都洋溢着昂扬向上的希望感。然而,令人费解的是,胭脂水粉在这里卖不出去,宣纸、毛笔、字画、锦缎等也无人问津。最终,这些商人无奈地得出结论:苏星云这个恶棍将富人都抢光了,转而去收买那些泥腿子。甚至连官老爷都是泥腿子出身,这些翻身后的泥腿子,依然是没有品位的泥腿子。当然,这些都是些亏损后带着怨气的商人的酸溜溜之言。

古人中也不乏有识之士。黄岩县出身的陶宗仪,今年仅19岁,因去年三月议论朝廷是非而科举落榜。几个月后,共和军开战,以其卓越的战绩让世人瞩目。陶宗仪来到共和领地生活了一段时间,虽然感到不适,作为一名读书人也未得到预期的重视,但他的观察力却非常敏锐。他提出了“耕战”这个词,认为共和完全就是秦始皇耕战国策的翻版,只不过依靠农民种地的同时,还多了一个工人的角色。陶宗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,虽然承认这种国策的成效,但内心却深恶痛绝这种法家的治国方式。他的这一理论提出后,再次激起了天下文人对苏星云的敌意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苏星云对这些议论并不在意。历史已经证明了的治国方式,他无需与那些自视甚高的人争辩,时间会证明一切。在他的高效体制下,含山至淮南的线路正在快速建设中。到了1349年10月,这条线路已经完成了大半。铁道兵提前在沿线砍伐并加工枕木,蒸汽机车则从和县行驶几十公里,将钢轨运送到刚修好的前线,再由铁道兵用四轮马车运送到各段进行铺设。

正当苏星云忙于大规模生产时,方家军却未打招呼便径直北上,向杭州发起了进攻,企图占领这个富饶之地。苏星云自然不会对此类行动持积极态度,毕竟方家军的动向离共和本土最大的工业区——马鞍山工业区越来越近了。

方家军的三十二门滑膛炮在攻城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,杭州城岌岌可危。这时,元朝北方的汝阳王与七王爷进行了一番商议。

七王爷忧心忡忡地说:“察汗啊,你看江南这局势,杭州若失守,南方最后的粮食北运就断了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