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章 撕破脸之淮河之战(2 / 2)
事实上,苏星云所倡导的这种军事教育模式,与日本陆军大学的做法如出一辙,都是在权威之下培养出的盲目追随者,这也导致了学员们的思维变得僵化。不过,苏星云并非像日本陆军元老那样的顽固分子,他有着自知之明,因此,在面对他人的意见时,他还能保持虚心接受的态度。正当苏星云和共合军上下都为当前的这种战略僵局感到头疼不已时,王天柱——这个外贸组的组长,一个精明过人的人物——却想出了一个破局的方法。
在贾督师率领的元军与共合军隔着淮河对峙了三天之后,一些关于元军的流言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。这些流言版本众多,但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无非是两种:一种是说贾督师的前锋部队在与共合军的交战中遭遇了惨败,现在因为畏惧敌人而不敢再向前推进;另一种则是说共合军已经与贾督师达成了某种协定,双方将以淮河为界,互不侵犯。这些流言在江南和淮北地区迅速传播开来,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。
当然,像脱脱宰相这样经验丰富、洞察力敏锐的人物,他在听到这些流言的第一时间就识破了其中的破绽。他清楚地认识到,这不过是共合军使出的一种拙劣的反间计罢了,其目的无非是想动摇元军的军心,制造混乱。
古人云:“人言可畏,三人成虎。”这句话在现实中得到了印证,尤其是在皇权至上的时代。比如皇帝本人,以及朝廷中那些位高权重的蒙古大贵族们,他们原本可以用自己的财富尽情享乐,但现在却不得不将资金投入到军队中。随着这支军队的日常消耗日益庞大,这些贵族们也开始关注起国家的财务状况,甚至开始出现了对军队的弹劾之声。
脱脱宰相,凭借自己的权威暂时压制了这些异议。但在承受了巨大压力之后,他还是选择给远在前线的贾敦熙写了一封信。在信中,他劝告贾敦熙不要过于在意那些流言蜚语,要稳扎稳打,巩固阵地。然而,他也隐晦地提到了当前朝廷财政的困境,希望贾敦熙能够理解朝廷的难处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收到这封信的贾督师,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悲凉。他独自一人在军营中发呆了一整夜。其实,当这些谣言第一次传入他的耳朵时,他就已经开始思考可能出现的情况。而现在,脱脱的信件无疑证实了他的担忧——朝廷上下对他的信任已经动摇了。在一个皇帝拥有绝对权威的时代,长时间远离皇帝,又没有朝中重臣为其美言,失宠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命运。
不得不说,王天柱这一策略实在是高明至极,甚至可以说是狠毒。贾敦熙本就不是蒙古裔,这在元朝统治者心中就存在着天然的防备心理。如今,这些流言蜚语正好击中了要害,将这位手握重兵的将领逼到了悬崖边上,不得不战。在这种情况下,贾敦熙必须做出选择,要么奋勇作战,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;要么坐以待毙,等待着朝廷的进一步打压和猜忌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