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9章 盛唐第一名将(2 / 2)
到了开元二十六年(公元738年),河西节度使杜希望企图攻取新城,但苦于没有得力的将领。这时,有人向他推荐了王忠嗣,声称如果想要攻克新城,只有依靠王忠嗣才行。果不其然,当王忠嗣加入唐军后,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。唐军士气大振,攻势凌厉,最终成功夺取了新城。史书称赞他在此次战役中的功劳最大,凭借这个功绩,他再次获得晋升,担任左威卫郎将,官至四品。
可能有人会感到困惑:王忠嗣之前不是已经官至三品了吗?为何立了功却被降职了呢?事实上,这里面有一段小插曲。在御标船之战结束后不久,王忠嗣因与另一位将领皇甫惟明发生矛盾,遭到他人诬告,被贬为东阳府果毅都尉。因此,此时的王忠嗣正处在事业重新攀升的阶段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唐军攻占新城后,吐蕃随即展开反攻,但这恰好给了王忠嗣刷取个人战绩的绝佳机会。面对敌军的进攻,他身先士卒,冲入敌阵,左右砍杀,杀敌数百人。吐蕃军队惊慌失措,自相践踏。唐军趁机从侧翼袭击,吐蕃军遭遇惨败。
鉴于王忠嗣战功卓着,唐玄宗下诏授予他左金吾卫大将军,不久后又兼任左羽林军上将军、河东节度使副使、大同军使等职务。
开元二十八年(公元740年),新的任命正式下达,王忠嗣获任河东节度使一职。此时的他年仅35岁,却已荣任一方节度使,如此年轻就取得这样的成就,简直就是一个传奇。但对于王忠嗣来说,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。
开元二十九年(公元741年),王忠嗣又兼任了朔方节度使一职。在唐朝的边防实战中,河东和朔方地区的地位最为重要,而朔方则更是关键所在。因为朔方这个地方局势极其复杂,不仅需要应对来自突厥势力的威胁,还要直接面对新崛起的如契丹、西祖侍卫回湖葛罗路等部落的挑战。
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唐军将领赵成仙对昔人怒介部的征讨失利,导致所有粮草资重尽失。面对唐军的失利,王忠嗣亲自统领大军跨越桑干河,直击昔人的老巢,三战三胜,最终在漠北展现出强大的军威,胜利归来。为了全面收复草原的几大部落,王忠嗣改变了以往的作战策略,不再一味地勇猛进攻,而是更加注重智谋和策略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