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犯人发配到边关,往返几千里路,衙役是不是也很遭罪?(2 / 2)
古代因为顺民众多,尤其是半路救走犯人打死官差,这种行为触犯了严重的法律,导致被救走的犯人再次被抓捕时将面临严厉的判决,甚至可能被判处死刑。同时,参与救犯人的同伙也会面临同样的惩罚,而且他们的家人也会受到牵连。因此,为了避免牵累家人,被流放的罪犯及其同伙通常不会冒这样的风险。
古代被发配流放的犯人自己想逃脱十分困难。通常情况下,这些犯人会被戴上枷锁,行动不便,逃跑难上加难。即便他们设法逃跑,其家人也会因连坐而受牵连。因此,押送发配流放的犯人时,完全不用担心他们会逃跑或有同伙半路营救,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。
再谈谈为何押送流放犯人对这些衙役公差来说反倒是一份好差事。实际上,衙役是古代特有的职位,类似于今天的警察。然而,他们并不享有公务员的编制。
衙役是指古代衙门中供官吏差遣的役卒,他们是最低层的公务人员。古代衙门制度的身份等级非常严格,衙门内一切事务的决策者是官员,即主管官员,这些正统的官员被称为官老爷。
政府部门内最底层的公务人员分为吏员和衙役。吏员是指那些类似师爷的文职人员,大多数都有一些读书识字和功名背景。这些吏员属于公务人员的最底层,他们可以参加科举考试,并享受与普通百姓相同的待遇。
然而,衙役的身份比吏员更低,严格来说,他们属于贱籍,不在士农工商的正当职业范围之内。与倡优、戏子、奴仆和长随等人一样,他们被法律视为贱民。
在古代法律中,贱民的地位比普通平民低一等。贱民的子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。以清朝为例,《大清例律》明确规定,凡属贱籍者若通过科举取得功名或捐资获取官职,一旦被查出,将被处以一百杖责并监禁。
因此,古代衙役通常是世袭的,如果父亲是衙役,他的儿子长大后也会继承这一职务。尽管他们拥有公务人员的身份,但在社会权益和地位上却不如普通百姓。然而,他们又可以借助衙门官吏的权势来欺压平民,这使他们的身份颇为尴尬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