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8章 过年的意义(2 / 2)
所以说,闲饭尽量少吃,多吃就会肥,就会死得早,争取做到当年猪不杀,好歹看一次新年的烟花,也不枉来世间走一遭。
馒头蒸好了,在排子上摆开,放在室外冻结实,装进袋里放到凉房的架杆上,什么时候想吃,放在锅里一呵就能吃。
蒸馒头是过年的第一大事,它不仅是一种吃食,更是一种仪式,寓意无限,是劳苦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对既往岁月的缅怀,对人生的敬畏。
所以,过年的馒头,做得无比认真,不像平时,简单地搓成条状,用菜刀切成一段一段即可,而是要一个一个用手捏,捏得光滑圆润,美得宛若女性的乳房。
还要用筷头蘸上红印泥,在正中心点上一个红点;没有红印泥的,就把写对联的红纸撕成碎块,放在碗里,添上水,泡成红色的颜料。
这项工作自然由贪玩的赵小蛇来做,她不仅在馒头上点红点,还画各种图案,比如画个红嘴唇,说谁吃这个馒头,就等于是和馒头亲嘴了。
第二件大事是炸油糕。
西北地区的油糕,和人们常说的年糕不同,它的原材料是黍子。
黍子有点类似于糜子,只是糜子是黄色的,产的是小米(各地称呼略有不同,有的地方称谷米是小米);黍子却是红色的,红色的黍子产的却是黄米。
黄米用凉水泡软,放进碓臼里捣成粉沫,加入清水打成颗粒状,撒在笼屉里蒸熟,这就是素糕,可以直接食用。
素糕再捏成瓶底大小的圆片,放入油锅里炸一下,就成了油糕。
如果包入红糖、红豆、酸菜等馅料,就更好吃了。
说实话,西北人并不是特别爱吃油糕,偶尔吃一次,每次吃三五片即止。
但对于西北人来说,油糕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,每遇重要节日,比如婚丧嫁娶,乔迁新居,新年过寿,油糕是必备的食物。
当地人甚至把糕等同于酒席,比如说,去哪吃糕,意即去哪吃席。
假如某人死了,则委婉地说成是“某人吃糕了”,和现在人们说的“吃席”完全是一个意思,带着点调侃的意味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