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 不当英雄不下山(1 / 2)
1951年,随着运动战的结束,我军与“联合国军”进入了阵地对峙的阶段。
在此期间,苏联终于决心大规模援助中国,大量技术装备被交付给志愿军战士。其中,火力强大的苏制火炮开始在我军中广泛配备。
到1951年12月,驻朝部队装备的苏式火炮包括152毫米加农炮36门,122毫米榴弹炮249门,76毫米野炮297门,57毫米战防炮53门,107毫米迫击炮57门,喀秋莎火箭炮72辆,85毫米高射炮120门,762毫米高射炮60门,37毫米高射炮956门。
苏联还派遣了大量经验丰富的军人,指导我军战士学习使用这些武器,并掌握火炮操作技巧。短时间内,我军炮兵的战斗力迅速提升,基本掌握了现代炮战中的间接射击、山地观察、地图射击和统一指挥射击等方法。
在磨炼技巧的同时,我军也积极推动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。中国炮兵师的教导团被改设为文化速成学校,专门为那些来自农村的文盲炮兵提供扫盲教育,甚至连那些出身粗犷的高级军官们也走进课堂,认真听讲。
随着我军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,如今我军的炮兵终于能够与“联合国军”一较高下了。
1951年10月1日,范佛里特发布秋季攻势作战命令,战线从礼成江口向西延伸至铁原,约80公里范围内,动用了超过四个师的兵力,同时对志愿军阵地发动了猛烈进攻。
此次进攻的重点集中在志愿军第47军防守的高作洞至铁原西北的大马里一线,主攻方向为战线东北角的天德山。
第47军一向以擅长防御作战闻名。在两年前的辽沈战役中,第47军坚守黑山,将廖耀湘兵团的十万精锐牢牢困在该地。
在战前,第47军对前线防御部署进行了调整,将坚守了三个月的第140师撤下,改由第139师和第141师接替防务。其中,第141师的第422团负责天德山地区的防御。虽然我军换上了经过充分休整的两个师,但由于时间紧迫,防御体系尚未完全构建,只能依托现有的野战工事对敌进行阻击。
↑返回顶部↑